当代“小镇做题家”们的困惑:鲤鱼难再跃龙门

   发布机构: HRoot  2023-06-09 11:10

撰文|甜橙百香脆波波


过去的两天,莘莘学子们经历了他们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考验。

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这场考试就被广大群众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无数学子通过这一场考试改变了自己乃至家族的命运,公平的选拔机制让每一个人可以真真切切感受到“知识改变命运”的美妙。


45年光阴弹指一挥间,高考仍是当下中国最公平的考试,没有之一,尽管对于普通家庭,尤其是广大农村家庭的孩子而言,高考依旧是改变命运的几乎唯一机会。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今时代,它的“一考定终生”属性正在不断地下降。在现实冲击下,我们该如何重新理解高考的意义?


学而优则仕,绵延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


说到高考,相信不少人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它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终于清末光绪年间,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共诞生了700多位状元,近11万名进士和数百万举人。读书人就此与考试结下不解之缘。


对于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甚至有人将其称为“第五大发明”,因为他给朝代的“社会流动打开了一条通道,避免了阶层固化。成为了中国古代维护统治稳定的有力工具。


当然,仅通过考试就实现“社会流动”又谈何容易?科举制度下的考试非常困难,说个较为直观的数据,以明朝的“八股取士”为例,科举各地的乡试录取率平均在2.2%~6%之间上下,60岁还在参加第一级别童生考试的人比比皆是,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54岁的范进中了举人会陷入这般癫狂。

图片

古代科举制下的选官制度


再来简单说下高考。1952年,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为了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建立了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被反革命集团利用,高考制度遭到废除。1966年到1969年,所有的高等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部分高校按照“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的方式,从工农兵和下乡知青中招生。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正式恢复,并通过主流媒体对外发布,万千考生欣喜若狂。是年年底,全国上下570多万不同年龄、不同出身的人一同踏入考场,最终27.3万“幸运儿”被各大专院校录取。录取率约为4.74%


图片

1977年恢复高考后,学生们在考场上奋笔疾书


数据显示,尽管1977~1981年高校招生数量从“文革“前的十几万人增加到27万~40万人。但由于多年停止招生和高中规模的扩大,而且每年考生数量多达469万~610万人,仅有4.74%~6.58%的录取率和古代科举的录取率几乎处于同一水平。


高校扩招,令人喜忧参半的双刃剑


1980年,全国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共有333万,录取28万,录取率为8%,包括所有的(高)中专、大专和大学本科院校录取的考生。到了2022年,全国高考的录取率约为85.04%,其中本科录取率约为39.86%,专科录取率为45.18%。40年来,录取率和不录取率,几乎来了个“倒挂”,这其中一个跳跃性的历史转折点是1999年的高考扩招。


1999年6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指出,我国教育必须有一个较大的发展,普通高等学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中国的高等教育自此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


1998年,我国大学生在校人数只有780万人,在同龄人中的占比仅为9.8%。1998年高校招生数量为108.4万人,而1999年就达到了160万人,一年时间增加了51.6万人,扩招规模达到48%。


高校扩招为社会提供了批量的人才,中国的发展所依仗的绝不仅仅是顶尖的一小撮知识分子以及一大批劳工,坚实的中间层人才更是不可或缺的。2000年代初期,也就是第一批扩招的学生正式走向工作岗位不久,恰逢中国加入WTO以及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数以千万计的具有专业知识储备且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在市场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后来的繁荣兴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真是时也命也!

图片

近20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当然,任何政策都有两面性,扩招所所带来的隐患也一直伴随着我们。最明显的当属学历的贬值,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076万人左右,突破了千万大关,一年时间过去,不少毕业生仍待业至今。与此同时,再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23届的1158万名全国高校毕业生也将离开校园,不难想象今年的职场将会面临怎样的惊涛骇浪。先抛开企业缩减用人规模的客观现实不说,有多少学生是浑浑噩噩地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涯的?本就定位不清晰的中学生在根深蒂固的“差生才去职校”观念影响下,宁可随便选择一个“野鸡大学”的垃圾专业也不愿意去职业学校,最后弄得没有一技之长却又下不来“大学生”的台阶不愿意从事基础工作,成了社会人口中的“孔乙己”。当然这肯定不能完全归咎于学生,随着学生不断增多,教师授课压力加大,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面临巨大的压力,在这样疲于奔命的情况下,滥竽充数在所难免。


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非凡的经济崛起似乎为我们树立了一种信念,不管出身背景如何,只要拥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和一颗锐意进取的心,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片土地上获得成功,这也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些年来,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这已不再是事实。我们可以越发清晰地感受到,随着中国经济的成熟,更多更好的机会已经积累在精英阶层的子女身上,来自贫困家庭或农村家庭的孩子越来越难以取得成功。


寒门学子即便通过“鲤鱼跃龙门”的高考和城市学生一同考入名校,表面看来到了相同的终点,其实只不过是到了不同的新起点而已。而这样的差别,通常从进校之初就开始凸显了。城市学生见多识广,读过的课外书更是五花八门,上课回答问题能够旁征博引,与老师侃侃而谈,知识面非常丰富。然而“小镇做题家”们冲过高考的“千军万马”,才蓦然发现大学是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如果把竞争比作赛跑的话,高中就只有一条跑道,那就是学习。而大学似乎有无数条跑道,而自己却始终找不到适合的那一条。当他们还在苦苦摸索大学和社会的规则时,优势背景的同龄人早已从父母或更多渠道那里获取了信息,甚至有些人的父辈就是参与规则制定的人。以至于不少寒门学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高考就是我眼光能到达最远的地方了


图片

张桂梅校长已经连续13年为参加高考的学生送考


那么眼前真的已经到了“不要徒劳了,机会不会是你们的,读书是无用的”的时候了吗?这倒也未必,尽管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缓,但是“寒门再难出贵子”绝不是我们停止努力、放弃信念的理由,我们认清了现实,更要抓住一切机遇去努力的契机。


在一所好学校,我们会看到一心做学术,不问功名一世的虔诚学者;也会看到热心于公益到执着的年轻人;还有关心人类未来,为国家科技做出卓绝贡献的科研人。哪怕静静旁观这些人,也会给我们带来思想上的震撼,以及灵魂的洗涤。它不止是梦幻与温柔的所在,更像是一名严师,让我们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也提供给我们提升自己、缩小差距的途径和条件。


钱钟书先生曾说过:“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 比如,行至北京、西安、南京、杭州,少了知识学识的润色,这些不过是过眼云烟的地名;不了解典故传说,内心便不会泛起涟漪。读书学习更重要的是,能让精神来一场长足的旅行,有人说,无法到达的地方,文字可以载我们过去;无法经历的人生,书籍可以给我们相遇。也有人说,读书学习能让你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书中未必有黄金屋,但一定有更好的自己。


图片

寒窗苦读少年志,韶华不负正当时


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对此理解很通透,他坦言:“我们今后毕生的任务就是做一个优秀的普通人,这个优秀的普通人,热爱世界,热爱万物,热爱众生,然后踏踏实实地去寻找到一个自己内心喜欢又有时代价值的事情。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做好一两件事就很好了。”



本文系HRoot原创,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来源:HRoot)。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于网络。如因版权存在问题,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 阅读 242,250
  • 1
/// HRoot(包含移动应用、网页版)是一款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内容推荐引擎,内容全部来自内容账号在HRoot内容平台自行发布或授权自动抓取,HRoot不生产内容。以上的本文内容仅代表本文作者或发布机构/发布人、内容账号所属机构或所属人自身观点,不代表HRoot观点或立场。本文内容账号的发布机构/人信息请点击本文标题下方的发布机构/人名称以了解详情。【复制原文出处链接】
本栏目更多精彩文章
暂无相关数据
最新活动
HRoot官方微信

HRoot微信公众号提供*新的人力资源资讯信息,现在关注即可好礼!

扫码关注
投诉
HRoot媒体矩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使用条款| 隐私政策| 安全承诺|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24 HRoo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21-58215197 沪ICP备05059246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5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