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摩擦性失业困境,HR们有话要说

   发布机构: HRoot  2022-08-15 09:41

撰文:波波尔科夫斯基


之前我们提到,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076万人之多,而大学生就业预期的美好愿望与社会现实之间似乎横亘着一道巨大鸿沟。【相关阅读:离校一个月,“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毕业生们过得还好吗?】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会很自然地认为当下是用人单位的“买方市场”,在偌大的应聘求职人才海洋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人选简直信手拈来。那么事实是否真的如此?


其实不然,对于不少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而言,招聘反倒是一件令他们抓耳挠腮的难事,甚至有时招聘职位发布很久却始终等不到一份简历的投递。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二季度以来,市场供求正逐步恢复,全国100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求人倍率为1.37,这意味着137个岗位对应100个求职者。而在最缺工的100个职业中,营销员、快递员、车工、商品营业员、市场营销专业人员等名列前茅。另外,制造业缺工状况持续,电子信息产业缺工情况较为突出。


图片

(图片来源:央视网截图)


一方面是毕业生“求职难”,另一方面是企业“招聘难”,这样的“悖论”出现,原因究竟何在?本期我们和几位招聘者聊了聊,或许能得到些许启示。


#

“大学生还是应该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阿波 知名教育培训机构郑州中心高级招聘专员


目前我们招聘的岗位以销售类为主,这是需求量最大也是最难招到人的岗位。当然,同时也会招聘一些其他岗位,比如用户运营、插画师、设计、IT等等,只是相比之下这些岗位的招聘要容易很多。


很多人对于销售岗位多少有一些成见,觉得薪资水平低,但是事实上我们给出的薪资放眼整个郑州市场都是非常有竞争力的——新人底薪5k,加上绩效与提成,综合薪资一般能达到8k-13k。即便如此,招人依旧非常困难,我认为这绝非薪资因素所致,主要的症结在于当前大学生认知模糊。


新冠疫情开始于2020年初,这意味着已持续将近三年的疫情几乎贯穿了这届毕业生们的整个大学生涯,可想而知他们的专业知识多么薄弱,实习经验多么匮乏。相比往届的毕业生,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今年的毕业生差了一个档次,很多同学对就业、对自我根本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更不用说职业生涯规划了。或许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清晰的认知,没有职业规划,也没有工作的经验,所以就在潜意识中抵触销售岗位,觉得这样的岗位低人一等。



当然,我们机构也是拥有一套自己的严格用人标准的。并不是所有想做销售的应届毕业生就照单全收。初步计算一下,在所有投递简历的同学之中,最终能收到offer的大约只有12%左右。


这听上去可能有些奇怪,一方面领导给我们设置招聘人数的KPI,另一方面我们通过严格的筛选机制将90%左右的候选人挡在门外。但仔细想想,这也不是什么很难理解的事,毕竟企业都以赢利为目的,想要挑选吸纳的只有合适自己企业的人才。虽然目前外部人才质量确实很一般,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就降低标准。换个角度考量,现在那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们应该反思的是自己为什么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而不是企业为什么提出那么高的要求,难道不是这样吗?


#

“企业的准则就是宁缺毋滥”

乔安妮 上海大型公告传媒企业HRBP


目前非常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大学生与现实社会的脱节。从现在的毕业生身上,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职场意识,这意味着企业要花费巨大的成本去培养新人。因此,对于大部分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而言,只招聘那些至少有一两年工作经验的候选人也就不足为奇了,哪怕许多企业的基础性工作完全可以由应届毕业生胜任,但考虑到整体的人才培养与协调,那些对于职场已有基本认知感知的人选会比小白顺畅得多。


这个问题的根源或许应该追溯到学校的就业辅导老师身上,那些老师大多自身也没找过别的工作,对于当前社会就业形势自然也就没有合理的预估,而且通常情况下他们的预估与现实的差距非常大。那些老师经常会向学生讲述一些成功案例,比如哪些学长学姐现在正在世界500强企业有着不错的表现。本意或许只是为学生塑造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然而这只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并非社会现实,结果却是让学生误以为就业前景一片光明,无形中拔高了他们的就业预期,反而不利于他们的就业。



再者,自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能很明显地感觉社会的浮躁之风正甚嚣尘上。我们作为HRBP,平时招聘时遇到的学历学位造假、能力证书伪造这样的事情可谓屡见不鲜。不少候选人面试时吹得天花乱坠,真到实干环节却往往难堪大用,这一度也给我们的招聘工作造成不小的困扰。但有一点准则我们是始终贯彻的——宁缺毋滥,不会因为一时招不到合适的人选,我们就随意降低对于岗位候选人的要求。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而言,解决他们就业困难问题唯一的良方就是接触社会接触职场,这比任何专业对口性,任何在学校得到的就业指导建议或许都重要。现在的学生都是00后,父母对他们的悉心呵护导致其抗压抗挫折能力比较差,只有他们自己主动地、提前地接触并适应职场与社会,才不至于在毕业时无所适从。


另外,如果有大厂工作机会,强烈建议学生将它作为第一选择。在大厂中接触到的人脉、积累的工作经验绝不是普通企业可以比拟的,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多看,多学,多做,一定会为今后的职业生涯铺平道路。只是996甚至更高强度的工作可能是不小的挑战,但是刚毕业的年轻人不拼搏,是要等35岁之后再拼?


#

“不要轻易做跨行改变,试错成本太高”

小付 知名网络招聘平台猎头


在给企业匹配候选人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会比较困难。一种是那些“低端岗位”,比如销售或者制造业企业工人之类。这样的岗位虽然对于学历没有要求,但工作强度较大而且薪资待遇并不如人意,因此大多数求职者不会将这样的工作作为优先考量的选择。另一种情况刚好与之相反,工作体面而且工资待遇高,比如开发测试这样的程序员技术职位亦或是一些银行投融资经理人这样的职位,这些职位年薪都在50万以上甚至有的能达到100万,却仍然长时间虚位以待。对于这样的职位,用人企业必然有严格要求,学历、工作经验自然不用多说,不少企业更是要求指定的对标公司的行业工作经验。言下之意,没有拥有在其指定公司的从业经验,从最初就不具备应聘职位的条件。



所有人都知道,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多,而且由于疫情的影响,大部分中小企业或多或少都受到波及,就业形势特别严峻。从我们这里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简历数量的激增与不断抬高的企业用人门槛。这对于没有工作的经验的非名校毕业生的确不是很友好,但这就是现实。


衷心劝告大学生们选定一个行业之后去挖掘去深耕,不要轻易改变。当前环境下的跨行业试错成本实在太大,不仅大多企业对此有所顾虑,对于个人有时更是不能承受之重。


#

增加毕业生求职“砝码”,破摩擦性失业困局


经济学中,摩擦性失业是指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在经济调整过程中或是资源配置比例失调情况下,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中转移,而等待转业而产生的失业现象就是摩擦性失业。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指劳动者想要工作与得到工作之间的时间消耗造成的失业。从当前的市场供需情况看,主要矛盾在于求职者不能按照自己意愿找到合适岗位,而用人单位有时又很难寻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


那么,如何才能破解当下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的双重困境呢?


首先是要改变毕业生的求职观念。虽说当前的困境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毕业生观念,企业观念同样需要负一定的责任,但要企业改变自身用人观念难度很大,较为可行的做法只能是从毕业生这端入手。毕业生刚出校园难免心高气傲,对于市场与社会缺乏正确的认知与判断,一味追求“体面、高薪、轻松”的工作,这就造成了自身“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学校方面有义务加强就业指导,重点放在提供准确、充足信息及求职技巧训练上。职业指导人员可以根据市场行情、求职者实际情况,如实解释给求职者,使求职者的预期工作趋于合适。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则是要增加毕业生求职“砝码”。即便是在“史上最难就业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人才作为支撑,只是企业不会再像过去一样容忍那么多“闲人”,对用人的要求也更加苛刻。因此,对于毕业生们而言,或许唯一的破局之法就是找准自身定位,找好就业方向,早进实验室,早接触项目,多进行社会实践,将专业与实践相结合,从基层做起逐步积累工作经验,提高技术技能,为应聘更好的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企业而言,招揽合适的人才并留住他们同样至关重要,绝不能够高枕无忧地“躺平”。企业应当拓展多元招聘渠道,这样自身可以选择的余地也会更大,同时可以运用测评多种工具精准把控招聘口,提升人岗匹配度、人企匹配度。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本文中均使用化名)
本文系HRoot原创,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来源:HRoot)。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于网络。如因版权存在问题,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 阅读 266,420
  • 1
  • 1
/// HRoot(包含移动应用、网页版)是一款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内容推荐引擎,内容全部来自内容账号在HRoot内容平台自行发布或授权自动抓取,HRoot不生产内容。以上的本文内容仅代表本文作者或发布机构/发布人、内容账号所属机构或所属人自身观点,不代表HRoot观点或立场。本文内容账号的发布机构/人信息请点击本文标题下方的发布机构/人名称以了解详情。【复制原文出处链接】
本栏目更多精彩文章
暂无相关数据
最新活动
HRoot官方微信

HRoot微信公众号提供*新的人力资源资讯信息,现在关注即可好礼!

扫码关注
投诉
HRoot媒体矩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使用条款| 隐私政策| 安全承诺|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24 HRoo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21-58215197 沪ICP备05059246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562号